学习数学不是练习数数字、背口诀,而是锻炼数学思维,更加关键的是,数学启蒙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今天谈一下幼小衔接的数学能力如何培养。 接近上小学了,不少幼小衔接班都开始教计算了。然后不少小朋友都会走上我们当年学习的老路,就是让孩子背诵口诀。 这个不是不行。 但是,学龄前的启蒙最怕的就是,还没正式开始学习数学就让孩子讨厌数学了,幼小衔接也不例外。 脱离运用,枯燥的背口诀,我们成人都不喜欢,更不要说孩子了。 那不妨换个思路来看看,下面介绍三个“数学思维”启蒙方法让孩子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爱上学数学。 一、进位制乘法的“拆分”“合并” 数学思维有一个核心精髓,就是数字是可以拆分和合并的,是早期儿童数学课程中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很多“死记硬背口诀表”的家长们忽视的。 只能死记硬背公式,却做不到“玩”数学。那什么意思呢?我来举几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比如数字25,如果我们拆解数字,那么我们就知道这个“25”里面藏着一个隐藏数字20,而且数字是可以有不同的拆解和合并的方式。 为啥理解这点很重要呢? 这会颠覆很多运算技巧,也会让我们觉得数学很好玩。 比如13×16,我们通常的解题方式就是做进位制乘法,如果我们眼里的数字都是可以合并和拆分的,可以变成下面这样的图例: 很多人也许会说,怎么看上去更加麻烦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头脑已经更加接受口诀背诵了。 但试想对一个孩子来说,枯燥背诵有趣还是这样涂涂画画,告诉孩子“数字是魔术”更加好玩呢?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这么“玩”,他的数感就会很好,更加复杂的三位数、甚至四位数的计算都会觉得很容易。 对于幼小衔接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方法可以培养数感,打好基础,真正理解数字的含义,而不是死记硬背。 二、“10”框架 既然是拆解合并数字,日常生活中多鼓励孩子拆解数字,比如“7”, 可以是1和6,2和5, 也可以是10去掉3, 9去掉2。 这样的拆解合并,其实就是在引入“加号、减号”的概念,加号就是“和”,减号就是“去掉”。 比起一本正经的教,这会有趣很多。要告诉每一个孩子“数学有魔法”。每个数字都是有魔法的,它们可以变身好几个,比如7可以变身为2和5,10可以变身为1和9。 孩子只要感兴趣就会不断地练习,“数学思维”也慢慢地在孩子脑海中搭建成功。 画一个10框架的格子,然后根据数字把图形填进去,可以是按照顺序填7,也可以填满10,然后去掉3个,这就是拆解和合并的图像表示方法。 这样非常直观,让孩子看到数字的代表含义,也是在强化之前的“一一对应”概念。先从这个入手,熟练了就可以脱离图片,直接脱口而出了。 三、凑10法 拆解合并运用熟练后,大部分孩子对于10以内都会觉得相对容易,一旦到了两位数的加减法就会觉得难。 不要强迫孩子多背诵口诀,肯定会伤害学习动力的。强迫背诵的口诀,孩子对它的印象仅仅是一句话,并没有形成数学思维,更没有理解口诀的含义。 举个例子,16-8=?这时提醒孩子,8是2和6, 16是10和6,那么可以先把6去掉,然后就是10减去2了。
对孩子最不负责任的评价就是:“这个孩子数学成绩不好,要再努力一点”。 “成绩不好”只是结果,不管老师还是家长需要更加明确地指出,这个孩子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归根到底,教会孩子“怎么学习”才是教育的关键,而不是死记硬背多少口诀、公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