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4,5岁的时候投入的时间比较长。 但是很多小孩的英语启蒙到了最后变成了负财产。 为什么英语启蒙最后是这样的结局,我们先给一个结论。 大多数小孩到了小学,时间紧张起来,但是时间紧张小孩依然需要挤时间去启蒙英语。 我们需要投入非常多的时间去维系英语水平,如果不投入时间,水平就会直线下降。 我们通过英语获得的除了考试成绩还算ok(很明显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外几乎没有获得新的东西。 因为通过英语可以看的东西,大多数不是唯一,必须借助英语才行的。 我们可以看翻译的,我们有很多替代的。 更要命的是,我们中文可以看相对复杂的,英语只能看比较简单的。 这个时候就演变成了,我们本来已经非常熟练用右手吃饭,但是我们在右手没有任何毛病的情况下花费很多时间去练习左手吃饭。 更要命的是还一直吃不好。 这个时候英语启蒙就正式成为负财产。 大多数人,特别是大人学习外语,除了个别能够在外企用到的,绝大多数剔除考试,外语最后都成了负财产。 你虽然考过了四六级,但是你如果不拿足够的时间去维系你的英语,那他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基本忘光。 而你要维系英语,几乎就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因为你用英语可以看的东西,你用中文看的更轻松,看的要复杂的多。 等于你用中文看大学的东西,英语在看小学的。我们无法通过英语攫取多少知识,也很难产生共鸣,或者高峰体验。 一个钢琴弹的很好的人,每天要花费时间去维系自己的小提琴水平,关键是花费很长时间,小提琴依然拉的非常糟糕。 这个时候我们有一个说法就是,贪多不烂。 大多数英语启蒙无法在小学1,2年级启蒙到跟中文一样的水平。然后随着中文的强势,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试想如果小孩已经读了初中,我们还要每天拿出1个小时去维系他的英语水平,而我们还不能借助英语来学习新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我们用中文更容易,更轻松学习),那这种时候家长就会放弃英语启蒙。 就像初中家长放弃小孩的各种才艺一样。 那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避免走弯路。 那种静待花开的思维是要不得的。家长要多去学习,多看,多问,多了解,关注各种启蒙,特别是失败的案例。去小学板块,身子初中板块看看其他的家长怎么说,怎么想的。 要让小孩尽快增加听力词汇(目标5000+),努力让小孩在小学1年级的时候阅读水平赶上美国同龄小孩的平均水平。甚至英语水平还要超过中文水平。 同步推进。 这样小孩就可以在英语和中文之间(主要是看书)自由选择。 有些书,我们完全可以用英语去看,有些书我们就用中文去看。 比如一些科普的内容,小孩用英语学习和用中文学习会了,差异并不很大。 一些教育部推荐的课外书,原版本来就是英文的,那用中文也要看,用英文也是看。 这样最后我们获得了知识,但是并没有重复投资。 甚至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英语有的,中文没有的资源给小孩看。 这样我们的英语水平才可以得到维系,而且还可以稳步提高,中英文变成了相互促进,而不是重复投资。 所以总结一句话 衡量英语启蒙成功的标志是:小孩能否在小学低年级就阅读跟他心智,理解力吻合的书,而且爱看,喜欢看。 更通俗的说,就是小孩中文可以看那种难度的书籍,英文也基本可以看这些难度的。 中文可以看可怕的科学中文版。英文也可以看可怕的科学英文版。 这样中文+英文,1+1>2 在进一步讲,也就是小孩看的动画片,自主阅读的书,听的音频跟美国同龄的小孩基本一致。 如果差异太大,就会导致,我们用中文看更轻松,更容易。那就等于在浪费资源。 比如小孩在小学三年级已经可以看中文版的可怕的科学,而英语版的可怕的科学(词汇量超过1万)小孩要到初中才能看。 那这样就等于我们启蒙出现了问题。 就像你看路标上的汉字完全看懂怎么走了,你非要用词典去查询上面的单词,试图通过英文去理解怎么走。 为什么大人学习外语会成为很沉重的负担,通常就是因为当你拿起英文书的时候,你发现自己变傻了,成了小学生。 如果没有考试的驱动,工作的紧迫,你就失去了学习一门语言仅有的驱动。 因为你想看《1984》或者《呼啸山庄》英文版的,你需要等很久很久,可能最后也无法看下来。但是你完全可以看中文版的,虽然翻译的过程丢失了某些东西,但是你可以看的非常轻松,理解的非常深入。 英语学习就是一场跟自己中文水平的赛跑。我们需要尽快提高英语水平,而不是像学校那样拉长到15年。 大人如此,小孩亦如此。 |